中国税制改革,再也经不起维稳思维导演下的减税游戏折腾了。
五是由以上举措引发的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多年来这方面的改革不得进展?虽听起来众说纷纭,但简言之,一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既得利益阻碍,二是改革方案设计必须落到可操作层面而并未到位——这就需要我们正视阻力,强调党的历次文件和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所表明的改革思维: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化解既得利益障碍,实质性地推进改革。
这一组改革事项是我国新阶段势在必行的新一轮价税财连动改革(即基础产品价格关系与形成机制、税制、财税体制三方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似乎电力领域看不见的手越来越看不见了,看得见的手则不但看得见,而且还越管越起劲,干起微观干预来自信满满,却紊乱局面愈演愈烈。三大类别用电(工业、商业、民用)价格可仍有区分、各有弹性(民用电最为特殊),但总体上的价格形成机制要显著强化市场导向,打造与市场经济的合理配套。电力所入的网,必须具有智能电网特点,以便收纳稳定性比火电明显不足的太阳能电、风电等(我国这方面不存在技术硬障碍)。一言以蔽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我们胸怀全局强化顶层设计,在资源税改革、电力改革等重大事项上,锐意进取,周密设计,推进配套改革,履行面向现代化、面向民生需要、面向未来的历史担当。
可以说,电力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改革必须强调顶层设计、配套周密实施的一个缩影:前些年容易做的事已经做完,剩下的全是硬骨头,并且与方方面面密切联系,前接煤炭资源税改革,中为电力体制改革,后接电价管理审批制度改革,而且并行与呼应财政体制改革,要涉及所有相关改革方案的整体配套设计。其三,非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电等)竞价入网所需配套的政策安排必须清晰、可操作,特别是风电、太阳能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财政补贴,需合理、透明地在竞价环节附加上去,对所有具备资质的企业主体一视同仁,同样是竞争机制,优胜劣汰。2. 以劳工关注为中心的阶段(2000—2005年)。
同时,部分企业开始承担捐赠扶贫的社会责任,其标志是1989年启动的希望工程和1994年成立的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和中华慈善总会。2008年11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国企业作为国际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要改善劳工条件,维护劳工权益,招募优秀员工,留住人才并激励员工,调整传统的企业竞争战略,从而打造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取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5年12月,全球契约中国峰会在上海召开,主题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经济联盟,我国51家企业和组织加入了全球契约,提出共同提高责任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同时还有《工会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等,规定了企业的基本法律责任。部分先进企业积极探索将社会责任工作融入企业战略和日常管理,建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企业家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者、倡导者、身体力行者,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根据实践的发展适时微调《劳动法》的部分内容,使其更符合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3月10日首次对外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一,对企业家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培训,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内部动力。
此举对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9月7日在中欧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国际论坛上,中国企业发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北京宣言,积极倡议履行社会责任。第四,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员工的维权意识,建立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促使企业关注社会责任。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下,公众也对企业社会责任空前关注,更加信任社会责任做得好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也更信赖其企业品牌。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 1. 以经济责任为中心的阶段(1978—1999年)。2009年,国内各类企业捐赠资金总额占国内捐赠资金总额的58.5%。
进入专题: 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 。2008年,国资委发布关于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日常工作范畴,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课。
政府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企业的基本法律责任,形成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基础先后举办三届越商大会,在全国12个主要城市建立越商商会,帮助在外越商做大做强,回归发展。抓住全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机遇,整合袍江工业区、绍兴滨海工业区、上虞杭州湾工业区三个开发区,按照整体规划、分片推进、合力共建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规划面积近500平方公里的绍兴滨海新城,力争三年拉开框架、五年初出形象、十年形成规模,已成为全省十二五重点布局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重点开发区(园区)之一。二是坚持规范企业管理与构建和谐关系协同推进。积极推进开发区提升发展,着力建设光伏、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网络科技等产业集聚区,有效发挥开发区在产业升级投资中的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出台有关政策意见,加强企业风险防范,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全面实行社会保险五费合征,各类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建立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和部门联系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汇报制度,每季度举行市县联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切实帮助解决项目推进中实际问题。
五、培育大企业,夯实支撑基础,促进发展主体在创新中做大做强 坚持把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服务举措,努力营造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加大重组兼并力度,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2011年有5家企业成功上市,新增融资再融资74.2亿元,全市上市企业累计达到47家。
相继创设了重点项目百日攻坚、重大项目三年建设计划、重大工业项目253工程(即实施10亿以上工业项目20只、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只、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0只)、项目推进年等一系列工作载体,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四、构建大平台,优化发展空间,促进集聚能力在拓展中不断提升 坚持大平台大发展战略,着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绍兴滨海新城建设,全力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积极为产业升级投资提供有效空间。
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坚持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按照工业企业每度电、每亩地、每吨排污纳税的社会综合贡献情况,优先给予要素保障和供给。三是坚持提高技能水平与增加居民收入协同推进。一、着眼大环境,提振发展信心,促进经济增长在困境中稳健运行坚持多策并举,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绍兴纺织印染产业基地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加快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切实缓解企业招工难、社会就业难。千方百计改造提升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坚持招、引、留相结合,千方百计引进和生成市内外高质量项目。积极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强育大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对百家龙头骨干企业量身定制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500家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对象。
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市县联动组织千名干部走进企业、破解困难,累计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800多项。扎实推进企业减负工作,全市有35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市企业负担监测点,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负担监测网络。
深刻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企业资金风险的教训,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和服务,引导全市29家银行把85%企业贷款放给中小企业,并确保利率不上浮、少上浮。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先后出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产业升级投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全市已经形成组织领导、工作考核、督查通报、项目推进等涵盖产业升级投资各环节的政策体系。(作者:中共浙江省绍兴市委书记) 进入专题: 转型升级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繁重的发展任务,绍兴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切实抓好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力以赴抓投入、促转型、优环境、鼓干劲,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和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工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倒逼落后产能淘汰和低端产业转移。一是坚持帮扶企业解困与提高职工保障协同推进。
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另一方面,以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城市为载体,建立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打造零欠薪城市,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居全省前列。
六、强化大民生,坚持协同推进,促进民生状况在发展中有效改善 坚持一切为了民生,始终强化保企业就是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理念,在帮扶企业解困、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进民生改善,实现改革发展与惠及民生协同推进。这一系列举措,极大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全市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不断提高。